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出处 踏花归去马蹄香忆往昔春风归途芬芳永存年少欢愉时光 踏花归去

“踏花归去马蹄香”一个著名的绘画典故,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艺术中“含蓄”、“意境”和“以实写虚”的美学追求。这个故事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在北宋时期,主角是宋徽宗赵佶。

典故内容:

1. 背景: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不仅是皇帝,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皇帝。他酷爱书画,设立翰林图画院(画院),并亲自担任考官,经常出题考校画师们的技艺和才思。

2. 考题: 有一次,宋徽宗给画院画师们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考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意境很美:一个人骑马踏着落花归去,马蹄上还沾染了花香。但关键在于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香”字在画中表现出来。

3. 画师的难题: 这个题目的难点在于“香”是嗅觉感受,是抽象的,无法直接用视觉形象描绘。很多画师绞尽脑汁:

有的直接画了大片的花丛。

有的画了骑马人手里拿着一枝花。

有的在马蹄上画了几片沾着的花瓣。

但这些都显得过于直白,未能真正捕捉到“香”的韵味和诗意。

4. 高明的构思: 有一位(或几位)聪明的画师,没有直接画花或香气本身,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引发联想的巧妙技巧:

他画了几只在马蹄周围翩翩飞舞的蝴蝶

画面主体可能一个骑马人正信马由缰地离去(“归去”)。

地面上可能点缀着些许落花(“踏花”)。

但最点睛之笔是那几只追逐着马蹄的蝴蝶。

5. 意境传达: 飞舞的蝴蝶是追逐花香而来。马蹄踩过落花沾染了花香,因此蝴蝶才会围绕着马蹄飞舞。这样,通过描绘蝴蝶追逐马蹄这一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就极其巧妙、含蓄而生动地传达出了“马蹄香”这一抽象不可见的嗅觉感受

6. 夺魁: 这幅构思精妙的画作深得宋徽宗的赞赏,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考题意境、艺术表现力最高的作品,该画师因此夺魁。

典故意义与影响:

1. “以实写虚”的典范: 这是中国艺术学说中“以实写虚”、“虚实相生”规则的完美体现。用可见的蝴蝶(实)来暗示不可见的香气(虚),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 含蓄与意境: 它强调了艺术创作中含蓄表达的重要性,追求的是引发观者想象和回味的“意境”,而非直白地描绘所有细节。

3. 侧面烘托: 展示了怎样通过描绘与主题相关的、有因果联系的其他事物(蝴蝶),来间接而有力地表现主题(花香)。

4. 宋徽宗的艺术眼光: 这个故事也佐证了宋徽宗本人卓越的艺术鉴赏力和对“诗意入画”的高标准要求。

5. 绘画史上的美谈: 这个故事在画史上广为流传,成为衡量画家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一个经典案例,也启发了后世无数艺术家。

出处:

这个典故的具体出处并非正史,而是多见于宋元明清的笔记、画史、画论著作中,如宋代邓椿的《画继》、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等都有类似记载。虽然细节和具体人物可能在不同记载中有微小差异,但核心情节——“以蝴蝶绕蹄表现马蹄香”的构思及其艺术价格——是高度一致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典故,讲述的是宋徽宗考画师时,一位(或几位)画师通过描绘蝴蝶围绕马蹄飞舞的巧妙构思,成功地在画面中表现了抽象的“花香”,从而赢得赞誉的故事。它不仅仅一个有趣的轶事,更是中国绘画美学中追求含蓄、意境、以实写虚等核心灵魂的生动体现和永恒范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