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纪念碑前的震撼
上周日清晨,我随着人群走进了苏州烈士陵园。27米高的纪念碑矗立在眼前,”为人民事业而牺牲是最光荣的”多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肃然起敬”——258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中最年轻的牺牲时才20出头啊!参观烈士陵园观后感最深的是什么?我想就是这种跨越时空的灵魂震撼吧。
陵园管理处副主任沈洁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她说:”这些烈士有的是苏州人,有的是为苏州解放献出生活的外地人。”是啊,英雄不问出处,他们用生活诠释了什么是信念。陈列馆里朱杏南烈士的遗书尤其打动我——这位富家子弟变卖家产干革命,被捕后宁死不屈。读着他”处处去找光明而高兴的路”的豪言壮语,我忍不住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面孔
在烈士事迹陈列馆,86位烈士的故事被永久珍藏。最让我难忘的是吴江女烈士张应春的雕塑——她站在柳亚子、侯绍裘中间,神情坚定地讨论革命刊物。这位26岁牺牲的女青年,本可以过着安稳的生活,却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她创办的《吴江妇女》至今仍在提醒我们:今天的女性权利来之不易。
看着那些发黄的照片、破损的遗物,我突然觉悟到:烈士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会恐惧,也会思念家人,但在生死抉择时刻,他们选择了大义。这种反差让我的烈士陵园观后感更加深刻——英雄之因此成为英雄,不是由于他们无所顾忌,而是明知危险却依然前行。
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参观结束时,我看到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正在纪念碑前鞠躬。沈洁副主任说,这里每年接待超过10万人次,很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的。这不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吗?先烈们用生活换来的安宁年代,我们该怎样珍惜?
走出陵园,苏州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映入眼帘。这座城市从江南古城蜕变为经济强市,不正是烈士们当年憧憬的”光明而高兴的路”吗?我的烈士陵园观后感最终凝结为一句话:铭记历史不是要我们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我忽然明白:烈士陵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那些年轻的生活永远定格在历史中,而我们这些后来者,应该带着他们的灵魂继续前行。这或许就是参观烈士陵园最珍贵的收获——在缅怀中找到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