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你是否也常遇到这样的困惑:精心准备的教案,为什么学生就是提不起兴趣?课堂看似热闹,但课后检测却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扎实?这些难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这个关键词里。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课后划重点,而是对教学理念、技巧和效果的深度思索。就像山东省特级教师李玉玺所说,从”教学”到”助学”的转变,正是通过不断反思实现的。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很多老师习性性地把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这其实是教学中的一大误区。李玉玺老师在教授《慈母情深》时,就突破了教材限制,将《花边饺子里的爱》作为拓展文本,构建了一个关于母爱表达的微课程。
这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思路,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点。教材是工具,不是目的。当我们把几篇相关文章组合起来,学生就能在不同文本的对比中,更深入地领会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这样的语文课,不就”活”起来了吗?
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中心”
回忆一下你的课堂:是不是总在赶进度?是不是总担心讲不完?这种”教师主导”的课堂,往往忽视了学生诚实的进修需求。李玉玺老师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调研发现学生领会困难后,及时补充背景资料,这就是”以学定教”的典范。
教学反思让我们明白:课堂不是老师的”表演舞台”,而是学生的”进修场”。当我们把注意力从”我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课堂效率天然就进步了。不妨试试:下节课少讲5分钟,多给学生5分钟讨论,效果可能会让你惊喜!
从”聪明传授”到”能力培养”
《跳水》一课中那个”帆船上为什么有猴子”的难题,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却引发了学生深度思索。李玉玺老师没有回避这个”意外”,而是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思索,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高阶思考”培养吗?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核心,就是要打破”重聪明轻能力”的惯性。当学生提出看似”跑题”的难题时,别急着拉回”正轨”,这可能正是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和难题解决能力的绝佳时机。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让反思成为习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正是这些遗憾,推动着我们不断进步。从李玉玺老师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持续的教学反思能带来三个转变:教材观的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
建议每位语文老师都养成写教学日志的习性,哪怕每天只记录一个小发现。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些教学中的困惑,正是专业成长的阶梯;那些课堂上的”意外”,恰恰是最珍贵的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不是负担,而是教师专业进步的必由之路。当我们真正把反思变成习性,语文课堂天然会”活”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这样生动活泼的进修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