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不可谈海,夏虫不可言冰”这一成语源自《庄子集释》的《庄子·外篇·秋水》。它的含义是,生活在井底的蛙无法领会海洋的广阔,同样地,生活在夏季的虫子也无法想象冰雪的全球。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大众因环境、经历、聪明等方面的局限,无法领会和接受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事物。
原文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的《庄子·外篇·秋水’里面渤海神若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含义是,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务,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务,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同样地,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难题,由于他的眼界受到所受教育的束缚。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代表着天然,而“人”则指的是与天然相背离的一切。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性中那些与天道相违背的“伪”的杂质。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天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偏见、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对于这一成语,有下面内容解释和出处:
1. 释义:夏天的虫子无法想象冰的形态,是由于它们受到生活时刻的限制。同样地,井底的青蛙也无法领会大海的广阔。
2. 出处:《庄子·秋水》。
3. 原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4. 译文:井蛙之因此无法谈论海洋,是由于其居住环境的局限;夏虫无法想象冰的形态,是由于其生活时令的制约。
这个成语也被用于形容人眼界狭窄、见识短浅的情况。例如,《资治通鉴晋纪五惠帝’里面记载的故事,当天下饥荒百姓饿死时,惠帝却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这就是典型的“夏虫不可语冰”的情况。在金庸先生笔下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张翠山和殷素素的相识也因这个成语而有所启示。当张翠山无法领会殷素素的某些行为时,殷素素便用“夏虫不可语冰”来比喻他们之间的认知差距。“夏虫不可语冰”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人的见识受到各种影响的限制而无法领会更广阔的全球。“夏虫不可语冰”的近义词有“夏虫语冰”,用来比喻人的见识短浅,囿于见闻。这个成语也可以作为宾语或定语使用。